在工業生產中,對于軸承圈一類加工件,在經磨床加工后即帶有剩磁,為保證工藝要求及產品質量就必須在工件到達下一道工序之前要經過退、消磁處理。為了使工件退磁工序成為整個加工工件工藝的一個環節,從而實現退磁自動化工作,現有技術中有這樣的方案在磨床自動線的料道上裝一空心線圈,線圈兩端并有電容,構成LC振蕩器;在線圈前方料道上裝一傳感器,待工件到達時傳感器即啟動控制電路將供給LC振蕩器的交流電源切斷,于是便產生一個由內阻造成的衰減式振蕩,線圈對外即產生一個交變的衰減磁場,工件穿過線圈即經歷了一個周期的退磁過程。但目前我國現狀是磨床單機運行、擺放緊湊,無相應連接的自動線,僅在下料口處接有很短導引料道。因此若實行上述技術方案,不僅要安裝線圈、還要安裝傳感器,這勢必要增加空間。另外,由于采用LC線路,電容體積較大同樣引起空間問題;而且其振蕩頻率與線圈電感、內阻及電容參數都直接相關,隨著線圈尺寸變化,其振蕩頻率及衰減特性必然不同。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可適于在我國廣泛使用的新型結構的與工件料道相接的退磁器。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與現有技術相同,包括連接于料道上的空心電磁線圈、控制線圈產生衰減交變磁場的控制電路、可將工件進入線圈空心內的信號轉換為控制電路啟動信號的傳感器,其特征是a、傳感器裝于線圈的骨架與導線匝之間,b、控制電路包括由兩只反向并聯的可控硅或調相型固態繼電器實現的驅動電路、輸出控制驅動電路導通角逐漸減小的連續脈沖觸發電路,驅動電路與線圈、工頻電網相串接,觸發電路的輸入端與傳感器輸出端相接、輸出端與驅動電路控制端相接。
在以上述方案實施本實用新型時,可采用多級計數/分頻器相串接、它們的每個輸出端串接一個依次逐個增長延時時間的RC延時電路實現觸發電路。另外,可將傳感器裝在線圈的中間處。
本實用新型優點是體積小、便于安裝,具有高度一致的交變衰減特性,便于維護。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電原理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線圈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驅動電路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觸發電路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敘述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與工頻電網1相接,其自身包括整流穩壓電路6、觸發電路5、驅動電路2、空心線圈3及傳感器4。
實施本實用新型時,是將線圈3作為一段料道與工件加工料道相接,這段料道應該是向下傾斜的。當工件在重力作用下進入線圈3時,裝在線圈的骨架7與導線匝3之間的傳感器4(參看圖2)即發出信號,啟動觸發電路5。本例中傳感器是裝于線圈兩端的中間處。傳感器可采用光電式、電磁感應式或電容式等。
圖3展示了本實施例的具體工作電路。驅動電路采用了反向并聯的兩個可控硅T1、T2,與之并接的RC支路是用于防止可控硅誤觸發的。通過觸發電路控制著T1、T2導通角逐漸由大變小,從而使與可控硅及工頻電網相串接的線圈3流過以工頻交變的,按預設規律衰減的脈動電流,這樣線圈3便可產生相應的交變衰減退磁磁場。一個工件應至少經歷30個以上工頻周波的衰減才能完成其退磁過程。
至于觸發電路可采取多種形式,只要發出相應連續脈沖以觸發驅動電路導通角按一定衰減規律由大變小即可。圖4展示的是本例所采用的一種。IC1和IC2是十位計數/分頻器CD4017。計數脈沖CR,是經D1整流,W2限幅的工頻同步信號。IC3是由NE555組成的標準單穩態觸發器。y1至y18和yf是由比較器和RC電路組成的延時電路,比較器可以用LM324。y1至y18每級延時時間逐級增長,分別對應第1至18個周期的導通角。yf的延時時間等于半個周期,用于負半周的觸發。
當傳感器檢測到套圈或軸承使其導通后,IC2的en有效,允許計數。第1個周期,q0為高電平;第2個周期,q1為高電平;……第9個周期,q9一方面使其en無效,另一方面使IC1的en有效。IC1重復前述過程。第19個周期,IC1的q9使自己的en無效,完成一個導通角逐漸減小過程。
權利要求1.與工件料道相接的退磁器,包括連接于料道上的空心電磁線圈、控制線圈產生衰減交變磁場的控制電路、可將工件進入線圈空心內的信號轉換為控制電路啟動信號的傳感器,其特征是a、傳感器裝于線圈的骨架與導線匝之間,b、控制電路包括由兩只反向并聯的可控硅或調相型固態繼電器實現的驅動電路、輸出控制驅動電路導通角逐漸減小的連續脈沖觸發電路,驅動電路與線圈、工頻電網相串接,觸發電路的輸入端與傳感器輸出端相接、輸出端與驅動電路控制端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退磁器,其特征是采用多級計數/分頻器相串接、它們的每個輸出端串接一個依次逐個增長延時時間的RC延時電路實現觸發電路。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退磁器,其特征是傳感器裝在線圈的中間處。